首页
>> old >> 新闻公告 >> 图片新闻
澳门永利6774.cσm施春宏研究员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
发布日期:2023-05-29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日,北京市教育工会开展了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推荐宣传系列活动,澳门永利6774.cσm施春宏研究员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

 

施春宏,澳门永利6774.cσm研究员,《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201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其专著《形式和意义互动的句式系统研究——互动构式语法探索》荣获“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施春宏研究员坚持思想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三原则,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战略。尤其重视在育人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互塑,以“有良心,有追求,有规则”的“三有”标准相互砥砺,共同成长。     

施春宏研究员为我院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了榜样。祝贺施春宏研究员!




附:施春宏研究员先进事迹介绍

一、教书育人理念

在日常教育和专业教学过程中,施春宏研究员始终坚持“育人”第一,认为正确育人既是学生个体和国家、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施春宏研究员一直将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科学精神的热情追求作为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学生为人为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并将其确立为:“思想立人,学术立言,理想立命”的育人追求,着力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学术追求,又有优秀品德、爱国情怀,既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又有坚定信念、文化自信的优秀青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华语言文字、创造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优秀人才。

二、思想熏陶育人

立足立德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施春宏研究员将“思想立人,学术立言,理想立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以中华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文化观念、社会志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理解、文化自信和原创性的学术追求。并在其中渗透为人为学的思想观念,对自己和对学生提出了可操作的九字箴言:“有良心,有追求,有规则。”所谓有良心,体现为爱国、爱家、爱社会、爱生活,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道德自觉和奉献精神。所谓有追求,就是求上进,图发展,立事业,着力激发学生不断发现自己,探索世界,释放潜能,创造价值,在与外部世界互动过程中,让生命焕发活力,让生活更有意义。所谓有规则,就是遵纪守法,树立规则意识,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对他人和公共生活的尊重与对自我的约束,讲协作,守规矩,求共赢。

施春宏研究员力求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努力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让学生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优良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也能具备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成为国家社会和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

三、教学实践育人

在课程规划和教学体系层面,施春宏研究员在本科生层次主要教授“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语言应用理论和实践”“语法研究新视野”等基础课程和语法研究拓展课程;在国内外硕博士研究生层次,讲授了“语言学的观念和方法”“构式理论分析”“汉语句法分析”等更多关涉语言研究理论课程。通过自身对语言文化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启发学生对语言系统及其功能做出既有语言类型学背景又合乎汉语特征的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语言学观念和方法的能力。就侧重点而言,在本科生教学中,用国际视野引导学生,融学术训练与人才培养为一体;在硕博研究生教学中,重视学术思维与建模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学思想和方法的系统性和前沿性。在各类学生的教学中,都注重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既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又逐步形成对于专业的兴趣和对科学研究的热爱。

通过深入而精致的专业教学实践以实现学术育人和思想育人有机结合的根本目标。如施春宏研究员从2009年以来一直开设中外硕博研究生通选课《语言学的观念和方法》,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提取关键概念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从语言学的视角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透视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分析和理解跨文化的差异,从而理解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课程每轮讲授都根据学界最新进展持续调整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广受校内外研究生欢迎。同时,这门课施春宏研究员设计了开放性的作业,并于授课后的第二学期进行一对一的面批,这样的讨论通常要持续大半学期,学生普遍反映帮助极大,很多学生的作业后来都整理成学术论文而发表。这门课程对学生关注语言生活,分析语言现象,重视理论思维,关注前沿成果,激发研究兴趣,追求学术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科研创新育人

在创新人才培养层面,施春宏研究员一直重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探索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既有一贯制又可层级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梯次的课程体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设置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每周固定时间与学生讨论问题,指导专业阅读和课题研究,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既有专业能力的训练,也有社会责任、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质的磨练,注重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融学术训练与人才培养为一体。二是注重研究团队建设,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团队发展,在研究中建设团队,激发团队,共同攻克重点领域,产出系列性成果。

在科研创新育人过程中,施春宏研究员特别重视学术思想的传播和科学的训练、高远的学术追求和国际视野的建立,让他们既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又对语言学研究和国际中文教育充满热爱,并将积极探索、不断进取作为人生发展的基本动力。

五、对国际学生教书育人的实践探索

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施春宏研究员不仅重视中国学生,同样特别关注国际学生,寻求适宜的教育教学策略,开设了“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论”“语言学理论”等专业课程。结合北京语言大学的特点,施春宏研究员结合传统中华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优秀的道德思想文化、基于汉语特征的语言类型的普遍意义,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厚植知华、友华、爱华、助华的情怀。

同时,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施春宏研究员先后编写了九部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国际中文教育系列教材,把汉语和汉字文化及传统价值观念潜移默化渗透在其中。

施春宏研究员所带的国际研究生,都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回国之后仍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成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和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

六、教书育人的反思总结

施春宏研究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系统总结研究生能力的基本结构及培养策略,提出要着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思维能力、透彻的理解能力、敏锐的判断能力、丰富的联想能力、规范的操作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并由此建构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结构系统,且在教学中实践。一方面,在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时,特别强调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其理论建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课题指导方式和互动机制,让学生跟进课题研究,并指导其自己探寻课题,建立研究框架,对学生的课题研究全过程在场。

施春宏研究员的部分育人成果刊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年第3期《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引起学界和教学界广泛关注。

七、教书育人成效

经过系统指导与培育,施春宏研究员指导的各层次学生有了比较好的发展,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养扎实,品行端正,“与人为善,与人同善”的道德行为能够贯彻于学习、生活和研究中。本校师生对施春宏研究员的教书育人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曾被评为校“爱岗敬业先进个人”。

施春宏研究员共指导中外硕博研究生共55人,很多研究生的课题都能入选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其中12人获国家奖学金,5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硕士生中有14位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读博。所指导的研究生读书期间均参与课题研究,大部分读研期间都能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研究生按期毕业就业率100%,走上工作岗位后社会融入度高,在工作岗位上成果丰硕,广受好评。

这样的培养路径,不仅取得了实效,提高了成材率,也受到了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视,受邀在本校研究生教育大会做主题报告,并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交流分享。

 

施春宏研究员工作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